自然金:多為分散的粒狀,或不規則的樹枝狀集合體。金黃色,隨其成分中含銀量的增高則漸變為淡黃色。條痕與顏色相同。有強烈的金屬光澤。硬度2.5~3。具強延展性,可以錘成金箔。純金的比重為19.3。導電性良好,化學性能良好,除溶于王水外,不溶于任何酸類。熔點1062℃。用于貨幣,制造精密儀器及裝飾品。主要產于石英脈中,自然金常富集成沙金礦床。
金剛石:晶形呈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較少呈立方體,而大多數呈圓粒或碎粒狀產出。無色透明或帶有藍、黃、褐和黑色。標準金剛光澤。具強色散性。硬度10。性脆。比重3.50~3.52。在紫外光照射下能發生黃、綠、紫熒光。用于精密及特種切削工具,制造金屬鋼絲的拉模、鉆頭及貴重的寶石。常產于超基性巖的金伯利巖(即角礫云母橄欖巖)中。當含金剛石的巖石遭風化后,可形成金剛石砂礦。
高嶺石:常呈土狀、粉末狀、鱗片狀。純凈者顏色白,如含雜質,則染成淺黃、淺灰、淺紅、淺綠、淺褐等色。蠟狀光澤。硬度極低,1~3度。比重2.6。吸水性強,舌舔有黏性。為陶瓷、造紙、橡膠等重要化工原料。高嶺石的來源,有黏土沉積形成,有長石、霞石等風化而成。
磷灰石:單晶體為六方柱狀或厚板狀,集合體為塊狀、粒狀、結核狀。其顏色因成因而異,純凈者無色或白色,但少見。一般呈黃綠色,亦有灰、綠、褐、藍、紫等色。油脂光澤。主要用于制造磷肥以及化學工業上的各種磷鹽和磷酸。海相沉積成因者形成膠磷礦,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有時與火成巖有關者,也可能有經濟價值。
磁鐵礦:常呈粒狀或致密塊狀,晶體形狀為小八面體與菱形十二面體。顏色呈鐵黑色,半金屬光澤。硬度5.5~6.5。性脆,具強磁性。為重要的鐵礦石。形成于內生作用和變質作用過程。
硬錳礦:通常呈葡萄狀、鐘乳狀、樹枝狀以及土狀集合體。灰黑至黑色,條痕褐黑色至黑色。半金屬光澤,如土狀者,則無光澤。硬度4~6。性脆。比重4.4~4.7。為提煉錳的重要礦物原料。常見于沉積錳礦床和錳礦的氧化帶上。
黃銅礦:常為致密塊狀或分散粒狀。黃銅色。條痕墨綠色,金屬光澤。硬度3~4。性脆。比重4.1~4.3,能導電。是提煉銅的重要礦物原料。黃銅礦可形成于各種地質條件。
方鉛礦:晶體常呈立方體,通常成粒狀、致密塊狀的集合體。顏色為鉛灰色。條痕灰黑色。金屬光澤。硬度2~3。比重較大,為7.4~7.6。具弱導電性和良檢波性。是提煉鉛的最重要礦物原料,并常含銀、鋅作為副產品。自然界分布較廣,熱液過程者最為重要,經常與閃鋅礦在一起形成硫化礦床。
閃鋅礦:晶形多呈四面體,菱形十二面體,但常見者是粒狀塊體。顏色因含鐵量的不同而有差異,灰色、淺黃、棕褐直至黑色。條痕白色至褐色。光澤由松脂光澤至半金屬光澤。從透明至半透明。硬度3.5~4。比重3.9~4.1,隨含鐵量的增加而降低。閃鋅礦是提煉鋅的重要礦物原料,并從中可得鎘、銦、鎵等元素。常產于熱液礦床中。
黑鎢礦:常呈板狀及粒狀。顏色棕至黑。條痕暗褐色。半金屬光澤。硬度4.5~5.5。比重6.7~7.5。含鐵較多者具弱磁性。黑鎢礦為提取鎢的重要礦物原料,主要用于冶煉合金鋼及電子工業。常產于高溫熱液石英脈及與花崗巖有關的礦床中。
錫石:其形態隨形成溫度、結晶速度、所含雜質的不同而異。晶體常呈雙錐柱狀、長柱狀、針狀,集合體呈不規則粒狀。一般呈紅褐色,無色者極為少見,含鎢者呈黃色。條痕淡黃。金剛光澤,斷口油脂光澤。半透明至不透明。硬度6~7。性脆,貝狀斷口,比重6.8~7.0,是提煉錫的主要礦物原料。其形成與花崗巖有密切關系,氣化-高溫熱液成因的錫石石英脈最有價值,風化后,常富集為錫礦砂。
(關鍵字:礦物 肉眼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