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歷兩年世界通脹上升期后,國際石油價格震蕩攀升的趨勢終于在2011年中期由于金融債務危機爆發,大宗商品也包括典型的國際石油價格出現震蕩回落和高位震蕩的走勢。多半年的國際石油價格震蕩,目前紐約市場價格已經跌破100美元。與9個月前的價位非常接近。驗證了價格高位震蕩的特征。但國內油價卻延續上漲趨勢。中國油價能回到8個月前嗎?
今年以來伊朗石油禁運和戰爭威脅推升油價上漲,但是歐債危機和世界經濟疲軟使歐美都承擔不起石油漲價的風險。不久前歐美對伊朗核談判給予積極評價,也使世界油價再次演繹回落趨勢。從今天紐約價格104美元一桶,2012年10月交割價格也在目前預期的107美元一桶的價位可以看出,世界金融債務危機和經濟疲軟的趨勢將延續較長時間,使國際石油價格高位震蕩期間價格短期上漲和回落的特征沒有改變。
下面是2005年1月-2012年2月紐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走勢(美元/桶)
下圖是國內成品汽柴油價格走勢
今年2月8日起汽、柴油價格每噸再次提高300元。從3月19日起汽油、柴油價格每噸再次提高600元。相當于汽油價格每升8.37元。每升價格已經破8元。引發國內對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許多質疑。有關部門的解釋是遵循了定價機制原則。國際油價連續22個工作日價格變化達到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就可以調整。但是很多人搞不清楚,為什么這次成品油價格上漲暴露了許多問題?為什么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必須改革。
面臨基金炒作通脹的國際經濟環境,國家從戰略上參與調控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商品供需關系和價格對穩定經濟,緩解企業漲價的壓力,有效控制通脹,其意義十分重大。國務院已經提出完善成品油價格改革任務。
我國成品油價格定價機制主要問題在于:
1、從上面這幾張石油價格走勢圖中不難看出,2008年6月以來,紐約國際石油價格已經從146美元一桶回落到100美元的上下震蕩中。而在這一時期,特別是去年以來,與國際油價高位震蕩的走勢根本不同,國內成品油價格呈現一路上漲趨勢。我國成品油價格調整18次,但僅三次價格小幅下調,15次價格上漲。目前我國汽油和柴油價格遠遠高于2008年中期。也高于美國的市場價格。中國的油價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大幅上升。北京汽、柴油價格分別從2008年6月20日的7350元/噸(90號汽油(Ⅲ))和6955元/噸(0號柴油)上升到了10380元/噸和9600元/噸,分別上升了41.22%和38.03%。
國際石油由于炒作原因,不能不說盯著中國市場。22天內短期連續上漲超過4%的幾率多。例如伊朗封鎖霍爾姆次海峽的聲音一出,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價格緩慢回落超過4%在22天內的幾率較少。這種情況下還在拉漲成品油價格,只能脫離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增加下游行業的成本負擔,也說明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制定的基礎錯了。
2、我國是石油進口大國。2011年進口2.64億噸。在國際油價遠低于2008年高價位時,我國汽油柴油價格卻遠高于2008年。只能助推國際油價走高。這不符合我國的國情和國家利益。關于這個問題需要從國家利益上增強包括石油在內的政府對大宗商品供需關系和價格的戰略調控能力。使其同國內價格與經濟承受力相適應,與穩定國際油價相適應。
3、人們只關注了汽油和柴油漲價的不合理性,卻由于石油價格基本是石油公司的內部價格。對石油公司體系內石油價格隨意漲價沒有政府和市場監督。也缺乏合理價格形成機制。
我國是石油進口大國和消費大國。2011年我國石油石油消費量4.7億噸,同比增長4.5%;其中凈進口2.64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56.3%。國產原油2—2.2億噸。這是我國石油價格重視協調重大經濟關系,有別于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重要依據。今年中國石油需求依舊旺盛,全年需求量將達4.93億噸,同比增長5%。我們需要平衡價格和消費增長壓力的關系。但是需要有合理的原油價格上漲機制。畢竟我們仍有2.2億噸的國產原油。不能在國際油價高位震蕩期,中國石油價格卻震蕩上行。漲幅超過國際市場。2011年“三桶油”實現的凈利潤一共達到3327億元,相當于每天凈賺9.11億元。結果卻是石油行業內部的煉油企業業虧損,這就不斷演繹汽油、柴油價格也一路上漲。為石油行業賺取更多的利潤。這種結果卻使以石化產品為原料的下游企業原料價格也居高不下。經濟回落期間通脹壓力不減。
這個國內原油價格形成機制問題不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一并解決,很難從源頭上建立合理的汽油、柴油價格形成機制。煉油企業虧損的現象也不能從體制上得到解決。
4、連同鐵礦石、煤炭等大宗資源性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導致下游許多企業成本居高不下。經濟回落期間的高成本和市場價格回落,已經成為我國下游企業微利經營的重要原因。弱化了下游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石油產品價格的一路走高,也使得行業之間利益格局結構關系嚴重失衡。這對激發企業活力,穩定經濟發展是很不利的。這個問題絕不是一句輸入型通脹就能解釋得了的。也不利于化解國內隱藏在企業中的漲價和推升通脹的壓力。
5、我國經濟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積累了一些體制上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通過深化改革,解決深層次問題。中國經濟很難把握未來機遇期,穩定發展。下游企業也很難走出經營困境,擺脫微利。伴隨中國經濟回落,也增加了一些社會矛盾。這種形勢下,政府對石油產品價格的上漲更要放到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中權衡利弊關系。這是一個石油價格調整時機的把握問題。
從上述幾個重大關系看,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不僅要依據國際油價波動,更要做好上述重要關系的協調與平衡。這幾年鐵礦石、煤炭、石油這三大因素使中國下游加工企業每年增加幾千億元的成本壓力,弱化了下游企業的競爭力中和企業發展活力。也增加了通脹壓力。
成品油漲價不是一個簡單的價格上漲問題,是一個關系經濟和社會全局的問題。復雜的國際金融背景決定了抗通脹是一場持久戰。簡單的重復輸入型通脹說法容易,實施產業安全戰略難。只有增強政府對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全局的大宗商品供需關系和價格的戰略調控力。才能緩解企業成本壓力,從國內條件上緩解國內商品漲價,推升通脹壓力。也才能擺脫僅僅依賴金融手段控制通脹的被動局面。
不論論結果如何,我國成品油價格改革將影響石油產品的價格變化趨勢。但是這項改革的體制難度遠大于實際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