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我國鋼鐵去產能僅完成全年目標的47%,上半年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原因有哪些,或者說有哪些因素影響了鋼鐵去產能的進度?
中國市場經濟的多年快速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投資增幅回落,經濟增速放緩和制造業整體產能過剩歷史階段的到來,預示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大供給側結構改革和加快去過剩產能的任務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在產能過剩中,鋼鐵、煤炭、有色、礦石、水泥等行業過剩情況尤為嚴重。而這些行業2015年度經營的嚴重虧損,不僅影響ppi連續長期走低,行業經營艱難,而且也拖累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穩定。由于中國經濟已經出現連續兩年多的鋼鐵需求回落和去年鋼鐵行業整體虧損超過1000億元。而有統計2015年底全國粗鋼產能約12億噸,實際產量8.04億噸。化解過剩鋼鐵產能矛盾就顯得十分突出。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發改委多次發文,計劃用3-5年時間壓減粗鋼產能1.5億噸。嚴令各省把淘汰過剩鋼鐵產能任務落實到各市和大鋼鐵企業中,并對任務執行結果同政府官員業績掛鉤。正是在這種行政壓力下,畢竟取得了到7月底我國鋼鐵去產能完成全年目標的47%。雖然沒有完成去過剩產能目標計劃,但是如果統計結果可靠也是不小的成績。
發達國家鋼鐵需求走過高峰期后,去過剩產能一般靠環保執法、企業嚴重虧損的市場壓力,政府支持虧損企業退市的財政支持,這是去過剩產能的三個主要動力。而中國又多了一個政府嚴令各省企業按計劃目標去過剩產能的行政壓力。
從執行情況看雖然我國環保執法有越來越嚴格的趨勢,政府出臺系列支持企業去產能和提供安置下崗職工的資金支持,但是地方的利益格局和安置失業人員的困難仍使去鋼鐵產能面臨不小的壓力。特別是今年春節過后鋼材價格的震蕩走高讓鋼鐵行業整體走出了虧損。鋼鐵行業的盈利和一些已經停產鋼企的恢復生產減少了行業去過剩產能的壓力。
據鋼協統計:自2012年以來,國內市場鋼材價格連續下跌超過4年。2015年12月,鋼材綜合價格指數最低跌至54.48點,今年春節以來,鋼材價格顯示了震蕩回升勢頭。到6月末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升為67.83點,鋼鐵行業受益于鋼材價格上漲,企業經營狀況普遍好轉,扭轉了全行業虧損的局面。行業失去了嚴重虧損的市場壓力,必然減輕了企業去落后過剩產能的壓力。不過,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表示政府要繼續推進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工作。
2、針對我國鋼鐵去產能上半年僅完成全年目標的47%,有人指出:“統計時關停,風頭一過又開始生產,那么此數據準確嗎?”怎么看此爭議?
在鋼鐵生產的環保執法期間確有檢查時關停,檢查一過生產恢復的媒體報道。從中國執法力度發展趨勢看,這種現象已經越來越難以存在。至于47%的統計數據,雖然我們任何人都不可能給出權威的準確性說明,畢竟政府統計是實際關停的生產設備登記統計。不過重要的是:去年的價格深跌讓鋼廠深度虧損,鋼材社會庫存也一路走低,鋼廠被迫減產。今年鋼材市場在鋼材低庫存條件下演繹的價格震蕩上行和鋼鐵行業出現盈利的市場實踐過程,讓鋼廠意識到限產保價的重要性。而我們從市場視角看待鋼鐵產能是否嚴重過剩一個重要依據就是鋼鐵行業能否建立供、需大體平衡的鋼廠產銷平衡機制,不走過度市場價格競爭道路,不增加市場社會庫存的資源壓力。這也是市場發達經濟體國家鋼材價格走勢比我國市場相對穩定的重要原因。今年鋼鐵企業這方面的進步恰恰是鋼鐵市場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3、有人指出“去了產能,也不代表能夠真正降下產量”,我們應該怎么去理解這句話?
人們往往把去年鋼材市場價格嚴重深跌歸結于鋼鐵產能過剩。不過對去年市場價格深跌,僅僅認為產能過剩,鋼廠難以控制產量是不夠的。同樣認為“去了產能”為鋼產量減少創造條件,鋼產量一定下降也是不全面的。因為影響鋼鐵產量變化的還有企業市場盈利導向格局調整和多重的市場機制因素。
鋼鐵市場缺少現代供應鏈物流模式。鋼貿商在價格上漲時往往依據經驗,不斷增加庫存,為鋼廠增產提供市場空間。鋼廠也很難建立產量和終端需求相對穩定的供需關系和機制。而中國鋼材市場基本是多環節買賣關系,而且每個物流環節的市場價格風險很大,遇到價格下跌,只能由每個鋼貿商自己消化。缺少大供應鏈物流模式,鋼廠和鋼貿商難以共同應對市場風險。資源過剩壓力難以直接、及時傳遞給鋼廠。面對價格的持續下跌,貿易商只能從減少市場風險角度,繼續降價促銷去庫存。這也是影響鋼材市場價格在合理區間穩定的重要因素,直接導致中國鋼材市場價格出現了深跌和鋼貿商、鋼廠的嚴重虧損。
問題是今年以來,鋼鐵行業和市場經營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鋼鐵市場價格走勢的變化越來越清楚地顯示了主導鋼鐵市場形勢演變的主要因素運行規律性已經與前十年發生了深刻變化,都步入了至少較長時期的一個常態化市場經濟新階段。
實際上,國際金融經濟危機陷入低谷震蕩并影響世界經濟難以走出疲軟態勢。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當前已經出現制造業全面進入產能過剩時期,而中國社會經濟結構問題突出,這標志著中國已經步入轉型發展的時期。這就帶來經濟增速和投資增速的放緩,也出現了鋼鐵需求高峰回落的大趨勢。同時鋼鐵行業的去過剩產能,控制產量,建設現代鋼鐵供應鏈個大物流時代任務都是擺在鋼鐵市場面前的大趨勢。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這個鋼鐵市場供需關系和經濟背景的常態化新特點。要把去過剩產能和全面推動現代鋼鐵供應鏈大物流建設接合起來。
很顯然,產能過剩并不等于產量過剩。產能和產量控制并不是一回事。重要的是市場壓力要轉化成鋼廠控制與市場產銷相平衡的動力和機制。
6月同卓創咨詢張洪林在交談鋼市形勢時說:6月鋼坯拉漲12O元,會拉動鋼材市場小幅走高,而5月鋼產量己創日產230萬噸的歷史新高,這就決定了下半年鋼材價格只能維撓鋼廠成本線附近漲跌波動。這是價格走勢的大趨勢。不過這個過程中,鋼貿商控制庫存減少風險。使我國鋼材市場社會庫存始終保持較底水平,不到900萬噸,這樣、包括鋼坯在內鋼材一場一但出現短期供需關系改善都會拉漲價格。但是價格上漲會刺激產量增加,導致價格回落,這種波動都是短期的。因此鋼貿商要控制好庫存,又要把握好短期機遇和風險特點。把市場需求回落的減產壓力始終留給鋼廠,一方面防止社會庫存增加為鋼廠釋放產能提供機會,引起價格震蕩風險增加,鋼產和鋼貿商都損失慘重。另一方面可以推動鋼廠淘汰過剩產能,逐步建立與市場終端需求相適應的產量控制機制。而這正是我國鋼廠面臨的生產經營發展難題。
實際上到今年7月,在國內鋼材表觀需求下降1.9%,出口6741萬噸累計同比增加8.5%的市場形勢下,我國7月份粗鋼產量6681萬噸,日均產量215.52萬噸,這比前期230多萬噸出現了明顯的回落。特別是較低的鋼材社會庫存仍然顯示緩緩回落的趨勢。正是這種產量、庫存變化趨勢和鋼廠鐵礦、焦炭成本上升趨勢作用下,才演繹了今年以來鋼材市場價格震蕩回升的走勢。鋼廠和鋼貿商都從鋼廠控制產量,市場保持合理較低的庫存中,讓限產保價收到了比預想要好的價格震蕩回升中的經營收益。
4.近期國家發改委披露“要組建一批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并且有傳言首都鋼鐵集團與河北鋼鐵集團即將合并,首鋼與河鋼合并后將組成“北方鋼鐵集團”,與由武鋼、寶鋼合并組成的“南方鋼鐵集團”分庭抗禮。在您看來,未來是否有極大可能產生這樣的格局,如果出現此格局,對于中國鋼鐵市場以及鋼鐵去產能都會產生哪些影響?
中國鋼鐵企業的兼并重組喊了多年,效果并不明顯。這幾年一些國有大鋼鐵企業跨區域兼并了一批鋼鐵企業,視乎擴大了鋼鐵企業的經營規模。但是由于缺乏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在前幾年鋼材市場價格連續下跌中,這些兼并的鋼鐵企業都虧損嚴重,甚至成了包袱。這就使得中國鋼鐵企業的兼并重組更加步履艱難。不提高行業產業集中度,必然滋生企業過度市場競爭。為了加快去過剩產能,建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產能平衡機制,必須提高中國鋼鐵企業的產業集中度。
近期國家發改委披露“要組建一批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并且有傳言首都鋼鐵集團與河北鋼鐵集團即將合并,組成“北方鋼鐵集團”,與由武鋼、寶鋼合并組成的“南方鋼鐵集團”。雖然目前并沒有被證實,但是考慮到鋼鐵企業形成跨地區、跨國經營優勢是一種遲早將發生的符合規律的事。畢竟與世界第一大鋼鐵集團安塞洛米塔爾在世界60多個國家,擁有32萬職工,年產1.3億噸粗鋼相比,中國占世界粗鋼產量的一半。年產近億噸的兩個大鋼鐵集團的出現是一種必然趨勢。南北兩大集團鋼鐵成立后,必然規劃發展自己的產品市場經營優勢,淘汰一批落后產品的產能。更重要的是南北兩大鋼鐵集團成立后,會極大加快中國其它鋼鐵企業重組兼并的腳步。特別是中央正在制定政策,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勵國企和民營鋼鐵企業之間通過資產整合實現不同所有制鋼鐵企業的合理布局和兼并從組步伐。這個過程也必然加快一批競爭力弱的中小鋼鐵企業直接退出市場。
(關鍵字:鋼鐵 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