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冶公司標兵”、“株洲市技能大師”、“湖南省百佳首席技師”,頂著好幾個頭銜和光環的張慶宜,看起來很平凡。作為株洲冶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鋅成品廠合一工段工段長,他每天都是一身火法冶煉工“裝備”工作在鋅合金生產現場,看產品澆鑄溫度,看合金物規質量……在這里,說起張慶宜,大家都會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以贊美或欽佩地口吻講他的事。
優化工藝 攻克質量難關
2013年,首鋼集團拋來“橄欖枝”,擴大株冶火炬牌鋅合金產品用量,同時提出一系列苛刻要求:雜質含量低、物規一次性合格率高、不能有任何裂紋……
張慶宜帶領技術、生產人員反復研究后,點燃了電爐。然而第一爐產品卻達不到預期。
“必須降低攪拌和放爐溫度,改進淋水方式控制表面裂紋。”對比數據,張慶宜找出癥結。他每天守在爐內溫度高達500攝氏度的爐邊,反復調試放爐的溫度,淋水的最佳時機,成功攻克了首鋼系列產品難關。
“原來,首鋼系列產品的一次合格率只有96%左右,現已穩定提高到98%以上,目前還實現了100%的好成績。”說到張慶宜,工段技術員黃勇顯出一臉的崇拜模樣。首鋼采購部負責人豎起大拇指:“你們的工藝非常了不起,今后我們所有生產線全部用你們的產品。”
株冶供應首鋼的產品,從最初的每年幾百噸,飆升至現在的每月300噸。寶鋼、武鋼等全國四大鋼廠的訂單紛至沓來。
改進裝備 提高生產效能
今年3月,鋅成品廠深化內部改革,合并合一和合三工段,張慶宜不但要負責以前的2臺合金爐,現又多了1臺合金爐和1臺鋅錠爐。可接手時,8號電爐不僅產量上不去,而且物規質量差。張慶宜每天圍著電爐轉,通過多天的觀察,他找到了問題,提出最佳的澆鑄溫度和冷卻水的流量、加強設備的潤滑等措施,通過1個月的試驗調試,鋅錠月產量都上來了,由原來的每月3000噸,提高到4200噸以上,6月份達到4964噸。
“作為首席技師,技術過硬才是真功夫。”從事火法冶煉30年的張慶宜有著自己的價值追求。他幾乎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鋅合金爐上,熟悉每臺爐子的“秉性脾氣”。
這幾年,張慶宜陸續對5臺爐子進行改造:加長溜槽和澆鑄軌道,改進地坑蓋板,增大了澆鑄圓盤上擺放模具的面積,使原來每爐只能生產13塊提高到15塊,每天可增加產量12噸。
他組織陶瓷鍍層攪拌機軸和葉片應用試驗,解決了生產低鋁合金鐵控制的難題;推廣應用合金爐鋅液泵,減少氧化渣,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他提出的“更換感應器放底鋅”和“整合熱鍍鋅模具及模芯”的建議通過實施取得實際成效;他與其他4人共同開發的鋅合金液輸送管道獲得了國家專利。
十多年來,經過張慶宜先后培養的十幾名年輕人在各自的崗位成才,他們中有株洲市標兵黃偉斌、公司標兵寧宇蘇,還有湖南省芙蓉百崗明星、公司崗位明星、十佳青年等。
(關鍵字:電鋅爐)